您现在的位置:新闻首页>滚动新闻
重庆垫江走绿色发展之路 “以花为媒”引“金凤
图为游客到垫江乐天花谷赏花游玩
重庆网3月25日电(高吕艳杏)春意盎然的三月,正是踏青好时节。25日,2016年重庆垫江牡丹文化节开幕,慕名而来的中外游客,沉醉花间,把重庆垫江的“花旅游”搅得“热气腾腾”。
重庆市垫江县作为“重庆十大赏花胜地之一”,已培育出众多“以花为媒”的乡村旅游品牌,包括牡丹红、李花白、菜花黄、柚花香、玫瑰艳、荷花秀,丰富了垫江“花”的内容,延长了垫江的观花期。
目前,垫江县立足“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”的定位,打造以乡村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为主的“重庆休闲旅游目的地”。重庆市垫江县县长梅时雨向记者介绍说,重庆垫江旅游因花而起,因花而名,以花生花,形成了百花齐放态势。
如何立足绿色资源,走绿色发展之路成为重庆垫江县委、县政府近年来在深入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中的目标之一。
目前,垫江已为游客打造了恺之峰牡丹文化园、太平湖牡丹精品园等赏花景点,投资20亿元,引进国内牡丹品种120余个、国外品种15个,逐步建成占地2780亩的集旅游接待、文化体验、休闲娱乐、养生养老、生态居住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体。
“把实现垫江旅游由‘过路游’向‘过夜游’转变、由农旅结合向多旅结合的转变、由弱小产业向支柱产业的转变,提升旅游产业发展水平。”梅时雨称,打造休闲旅游目的地,就是游客需要什么就能提供什么,立足游客的需求,让垫江旅游真正留住游客的心。
借助“牡丹花”这一品牌,垫江在开放办牡丹文化节、加速发展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,还将牡丹文化与民生工程紧密结合,推动整个城市建设发展。
垫江一直致力于耕读文化、牡丹文化的打造。梅时雨举例告诉记者,比如在县城、文化园里加入牡丹诗词、传说,而在牡丹湖的湿地公园有山水牡丹图,在栏杆上刻了历代关于牡丹的诗词,从而将牡丹文化与民生工程结合推动城市的发展。
一花引来百业兴
近年来,重庆垫江以花为媒,通过牡丹文化节的成功探路,在“一花带百花、一节带多节”的旅游节会发展模式推动下,相继举办了李花乡村旅游节、玫瑰花节等节庆活动,初步形成了“华贵的山水牡丹”、“浪漫的乐天花谷”、“雪白的五洞李花”、“秀美的金桥荷花”等特色花卉旅游景区(点),实现了“培育一朵牡丹花、带动旅游大产业”的规模效应。
距离垫江主城区10公里的沙坪镇毕桥村乐天花谷已完成1000亩的景区建设,作为“花旅游”景区,毕桥村早已“花名在外”,除了重庆游客,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的游客也慕名而来,年接待游客已超过30万人次。
据该景区负责人称,在建设景区一期工程时,当地部分村民把自家的承包地流转给了乐天花谷,村民自己上班当保安,家人也在公司的苗圃里务工,一家人年收入可以超过5万元。如今,乐天花谷景区已带动起220多户农民利用自己的院坝、房屋等办起为游客服务的停车场、农家乐等。1000多位农民在景区的“花旅游”产业链上安居乐业。
此外,垫江巧借文化节这个平台,大唱经济发展大戏,一只只”金凤凰“纷纷飞入垫江。许多商人、企业家通过旅游观花,看到了垫江地处重庆1小时经济圈、渝东北重要陆上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。凯尊机械、富灿机械、中昆铝业等一批企业先后落户垫江。目前,垫江正以西部唯一的专业汽车综合试验场——长安试车场为依托,建设汽车工业产业园,引进更多的汽车工业企业,力争到2020年,实现产值300亿元。
“‘花旅游’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,也带动了垫江县的经济发展。”梅时雨表示,垫江县将持续走绿色发展之路,在面上保护、点上开发上做好文章,做好“花”经济,实现重庆垫江“生态涵养、绿色崛起”,扩大垫江的旅游整体影响。
- 凡本网注明"来源:中国食品晚报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中中国食品晚报,转载请必须注明中中国食品晚报,http://www.foodcome.cn。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。
-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,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,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。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,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,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。
- 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等问题,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,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。
- 01美食旅行分享类节目《美味路书》
美食,是展现地方风俗的盘中之窗。世界各地的人们因不同的文化[详细]
- 01美食旅行分享类节目《美味路书》
美食,是展现地方风俗的盘中之窗。世界各地的人们因不同的文化[详细]
- 01美食旅行分享类节目《美味路书》
美食,是展现地方风俗的盘中之窗。世界各地的人们因不同的文化[详细]
- 02马谛氏21年榮获全球烈酒竞赛_IWSC桂冠加冕
从1969年举办至今,身为全球历史最悠久的国际烈酒竞赛IWSC(Inter[详细]
- 03十八年如一日,多力如何用一滴油撬动健康生活
食用油市场风起云涌。 据农村农业部数据显示,2015-2020年我国食[详细]